

本网讯 为深入挖掘社会主义工程文化的育人价值,推动红色资源与思政教育深度融合,4月15日,我校与韶山灌区工程管理局共建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共商以韶山灌区红色工程文化为载体的“大思政课”建设。我校校长廖晓燕、党委副书记何文波,市政协副主席、民建湘潭市委主委、韶灌局局长杨锋,党组书记黄珂,党组成员、副局长方毅、肖军等相关领导,以及我校马克思主义学院相关负责人,概论、德法、形势与政策教研室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参加活动,会议由方毅主持。
韶山灌区陈列馆位于韶山市银田镇,坐落于韶山灌区左干渠“韶山银河”渡槽出口处,始建于1966年,历经50多年风雨洗礼。2016年,陈列馆进行了一次全面提质改造。现馆内运用展板、雕塑、实景沙盘模型、3D影院等设备,多角度真实地再现了灌区修建时的壮阔场面,展示了韶山灌区工程的宏伟面貌和产生的巨大效益,展现了韶山灌区修建的时代精神和劳动人民的智慧。
黄珂在致辞中回溯了灌区建设史,指出这项"仅用十个月建成"的水利奇迹,不仅是物质工程更是精神丰碑。他希望依托高校资源,组织师生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层次多面、亮点分呈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让社会主义工程史“活”起来,成为滋养青年理想信念的生动教材。
廖晓燕发表讲话。她说,韶灌是屹立在湘中大地上的水利丰碑,承载着无数先辈的智慧与汗水。此次双方共建实践教学基地,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和思政工作重要指示批示精神的需要,是引导师生铭记光辉历史、传承红色基因、厚植爱国主义情怀的需要,是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教育方针和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是开辟思政教育“第二课堂”、构建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新格局的需要。希望双方以基地揭牌仪式为起点,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共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充分发挥好基地育人作用。
随后,廖晓燕、黄珂分别代表双方为实践教学基地揭牌;何文波、肖军分别代表双方签订协议书。
仪式结束后,一场跨越时空的"沉浸式思政课"在银河渡槽畔展开。师生们沿灌区渠系实地踏勘,在陈列馆全息投影中见证"十万大军战山河"的历史瞬间,于3D动态沙盘前解析"水网织就民生福祉"的工程智慧。未来,学校将持续深化与韶山灌区的合作,以工程文化为纽带,推动思政课“实起来、活起来、强起来”,为培养具有家国情怀与工匠精神的新时代青年注入强劲动力。